参考消息网11月29日报道 新加坡《海峡时报》网站11月25日刊登题为《在与中国关系更加密切的背景下,更多印尼年轻人正为获得就业机会学习中文》的报道,报道编译如下:
在雅加达附近唐格朗的才明华文教育中心,15个学生正全神贯注地等待女教师赫莉娜的提问。“你们知道老师喜欢吃什么吗?”她用汉语问道。
几个学生立即举手。“蔬菜。”一名学生用汉语回答。
中文教育中心的经营者们称,随着近年来中国和印尼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,越来越多的印尼年轻人学习汉语。两国双边贸易一直在大幅增长,而数额巨大的中国投资也在流入这个东南亚最大经济体。
参加中文班学习的孩子大多是印尼华人。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,印尼共有约280万华人,占全国2.38亿人口的1.2%。这些学生的父母在希望孩子接触中国文化的同时,也认为精通中文是未来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敲门砖。
印尼华人冼(音)女士让自己3个儿子上一所强调汉语是“重要的第二语言”的三语学校,还给他们报了一家中文教育中心的补习班。
幼年在新加坡接受教育的冼女士讲汉语,她为自己的孩子设定了“更高的标准”。她说:“我认为让我的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文化、自己的根非常重要。”她表示,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,一个人“更多地扎根于”自己的文化是必要的。
目前没有印尼的汉语学习者统计数据。许多人在雅加达和泗水等大城市的三语学校、语言中心或者通过网上课程学习汉语。还有一些人去中国大陆和台湾学习语言课程。
像冼女士这样的家长认为,随着中国经济变得更加强大,未来会出现更多经济机会。
印尼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开放始于1998年前总统苏哈托下台之后,当地部分学校开始教印尼人学习汉语,一些大学成立了中文系和中国研究项目。在总统佐科·维多多——他2014年开始他的第一个任期——执政期间,中国投资的增加重新引发了印尼人对于中文的兴趣。(编译/曹卫国) 【编辑:房家梁】
外国友人学习活字印刷术。王丽君 摄
外国友人亲身体验“非遗”技艺。王丽君 摄
外国友人专心扎染。王丽君 摄
外国友人交流扎染的技巧。 王丽君 摄
当地儿童与外国友人共同学习扎染。王丽君 摄
外国友人展示自己创作的扎染作品。王丽君 摄
11月28日,“传承匠心·魅力非遗”公益课堂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兴华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“开课”。现场,来自俄罗斯、埃及、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友人现场学习、体验扎染、活字印刷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据介绍,扎染古称扎缬、绞缬,是指将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其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,系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。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发明的一种印刷方法,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