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杭州11月29日电(奚金燕)近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,首提“加快建设金融强国”,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。在共同富裕语境下,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和金融大省,浙江如何答好新答卷?
在日前举办的金融助力企业家善行联席会议上,金融业界、学界嘉宾围绕“探索善本信托,助企财富升维”主题开展深入交流,共话推动构建“慈善”与“金融”协同创新机制,引导资本向善、企业向善、社会向善。
金融助力企业家善行联席会议在杭州举行。主办方 供图
在中国,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,他们身上有着多重标签,是“白天当老板,晚上睡地板”的创业者,是财富的创造者,更是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生力军。
然而透过这些光环,我们需要思考的是,企业家“富起来”之后何为?怎样让企业家觉得干企业越干越有用?这关系企业家群体发展后劲,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大局。
作为“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践行善本金融”主题系列活动之一,本次会议成立了全国首个非营利、公益性慈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“善行资本公益联盟”,并启动了“善本信托工程”。在与会专家看来,这是一把“金钥匙”,可以实现多维度破局。
首先,打开了企业家自身“向上发展”的新通道。
在浙江,许多企业家实现财富积累以后,往往会选择回报桑梓。从横店集团践行“四共”理念到万向集团设立“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慈善信托”,种种事迹表明,企业家对于实现社会价值有着极大需求。
“企业家是稀缺的资源”。如何让企业家在经济竞争领域实现“功成”后在社会建设领域实现“名就”?这离不开生态、制度和工具的供给,而“善行资本公益联盟”的成立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。
据悉,“善行资本公益联盟”由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、中国慈善家杂志社、浙江省长三角资本研究院、浙商银行等17家单位共同发起,是一个联结基金会、智库、协会、媒体、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慈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。
“善行资本公益联盟”成立。主办方 供图
联盟成立后将推动实施善本信托工程,挖掘有价值的公益项目,构建公益金融理论研究体系,组建一支专注于公益慈善的金融顾问队伍,搭建正行向善的公益金融传播共同体与话语体系。
上述多项行动亦折射出:浙江金融机构正积极探索创新,助力企业家善行,实现金融与企业家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对于企业来说,“冒险与豪赌”往往在一念之间,这背后金融起到着“放大作用”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“金融强国”概念,并指出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”,对金融回归功能性提出更高要求。
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主任,浙商银行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陆建强表示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,浙商银行迅速响应,作为善行资本公益联盟发起单位,依托联盟启动实施善本信托工程。善本信托的内核是关注社会和谐、弥合阶层撕裂,以资本向善引领企业向善,推动企业家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。
区别于“一捐了之”的慈善模式,善本信托围绕企业自身产业生态、企业家出生地和企业所在地三大场景,重点打造传统民生保障、社会治理创新两类慈善项目,让企业家自主、可感知地做慈善。
“从金融向善走向善本金融,再到此次启动助力企业家善行的善本信托工程,是一个价值导向指引金融理论创新、从而推动实践探索的过程。”陆建强说道。
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郑宇民表示,社会主义金融具有双重性,一方面是政治性、人民性、普惠性、生态性,另一方面是商业性、专业性、营利性。成立资本公益联盟,设立善本信托,对企业家“财富观”有着重要启发,即关于财富升维的四个觉悟:对财富本质要觉悟,对财富去向要觉悟,对财富分配方式要觉悟,对财富存在方式要觉悟,即“藏富于天下”。
如其所言,“善本金融”这把“金钥匙”也帮助企业家开启了助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。
当天,首批33家企业签署善本信托意向书。如温州的万洋集团拟出资500万元设立慈善信托,围绕扶贫济困、助学、乡村振兴等社会公益事业加大投入力度。
万洋集团董事长苏孝锋告诉记者,一直以来,万洋都有意愿为社会贡献一份薄力,“但捐款等传统模式,我们难以把握钱款走向。”在他看来,“善本信托”让企业家行善变得自主、可感知,投得更放心。
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看来,善本信托融合了家族信托、慈善信托以及支持家乡发展的经济信托三种功能,是一种复合型信托,深深植根于家国情怀的中国之善社会信托,必能以更大的张力推进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全面向善,成为一项积极奉献社会的事业。
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华慈善总会家风传承与慈善信托委员会总干事傅昌波认为,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支撑者、塑造者,成为传承百代长青家族的复兴者、奠基者。要以金融创新为其赋能,助其高效且可持续地回报社会,实现善家传承及共同富裕,激发更大“时代回响”。
据悉,本次会议由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、浙江省并购联合会、浙江省长三角资本研究院、浙江省普惠财富管理研究院、中国慈善家杂志社、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等机构共同主办。(完)
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(吴家驹)11月29日上午,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北京开幕。大会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个,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,签约项目覆盖六大产业链条和五大产业集群。
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" src="//i2.chinanews.com.cn/simg/cmshd/2023/11/29/d7f738c8d43b40af8375e6f1508dc605.jpg" alt="11月29日,2023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北京举行。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" />
11月29日,2023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北京举行。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
本次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、天津市人民政府、河北省人民政府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,以“投资京津冀、共赢新时代”为主题,设置“1+6+N”活动总体架构,即一场高规格双链大会、六场产业专题推介和N场产业考察系列活动,构筑京津冀面向全球招商推介与资源聚合平台。
会上,京津冀分别推介了三地产业发展优势、思路和主要内容。在主题推介环节,大会发布了“五群六链五廊”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。首次发布了氢能、生物医药、工业互联网、高端工业母机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、机器人等六大跨区域产业链图谱,成为投资京津冀的指南针和导航图,助力构建区域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供应链深度融合新体系。
据悉,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个,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。签约项目覆盖氢能、生物医药、工业互联网、高端工业母机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、机器人等六大产业链条和集成电路、网络安全、生物医药、电力装备、安全应急装备等五大产业集群。
项目投资方包括来自京津冀以及广东、江苏、上海等全国各地的优秀企业。其中,渤海中部1000MW海上风电、怀来极数云智能算力中心、京津电子化学品协同保供合作备忘录、中电建天津共享储能、环京预制菜智慧产业园等20个代表项目在大会上现场签约,投资额共计220亿元。
大会还发布了《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报告(2023)》,系统回顾了过去九年京津冀在非首都功能疏解、产业结构优化、产业链供应链耦合、创新创业发展、重大项目建设等多方面的协同成就,总结了京津冀产业协同特色,推出了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经验案例,指引实践再深化、再提升。
此外,16家行业协会代表单位共同见证了京津冀产业链“织网工程”的启动。未来,京津冀地区将以产业链“织网工程”为载体,进一步引导发挥行业协会、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力量,完善建立政企间、企业间、行业间的链接服务网络。
另外,大会举行了“投资京津冀·联合招商合作伙伴”授牌仪式,邀请来自普华永道、德勤等12家合作伙伴面向全球全国进行产业链补链招商,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京津冀。(完)